查看原文
其他

陈福善、魏立刚之后,再看知美术馆的布局策略

阿尔法君本人 ArtAlpha艺术阿尔法 2020-11-05

点击上方 ArtAlpha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从2000年初中国的私立美术馆开始冉冉升起,到2010年以后,发展壮大,再到近几年进入了迅速蓬勃发展的通道。


知美术馆是众多私立美术馆中的一员,位于成都近郊,隈研吾的设计让它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令人过目难忘。


它没有宏大的建筑,汹涌的人流,但它的精致外形和巧妙的细节吸引着一众品味和眼光很好的观众。


从展览和收藏方向上,知美术馆在西方价值观高压的大趋势中,强势提出“东方美学”的主题,在专业的学术研究支撑下,推出陈福善、魏立刚的展览项目,并召集全球重要美术馆的馆长坐而论道东方精神。


这种经营美术馆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一路走来,知美术馆的主导者有什么体悟?


我们专访了知美术馆的馆长 王从卉 女士,来谈谈她对知美术馆经营的整体的把控和对未来的期许。





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


 


西方语境主导下,东方美学

并没有梳理好


 


阿尔法君:西方的艺术系统对全球审美和学术方向有巨大影响,这种语境下,您提出东方美学的概念,是否要去抵制这种趋向?


王从卉:我们提东方美学的概念其实并不来源于此,而是随着我们自己整体的收藏建构和趣味的确定,加上研究的深入,这个方向就慢慢明确了。就像创业一样,觉得隐隐约约对的道路,真心的喜爱和好奇心会引导我们坚持走一段时间,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夯实,现在已经确定要走下去了。


在走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一些状况,比如从后85到整个当代艺术30年,已经不会有太大的调整了。这段时间基本在西方的话语权体系里,西方藏家选择+中国学术专家及策展人的合力在国际当代语境中形成的一种历史性的结果。这是历史的合理性,我们无须抵制,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敏感,面向未来,构建新的未来图景。


在所谓盖棺定论以后,新的一批以中国/东方(这个概念还需要理清晰)美学为源头来进行当代探索的新老艺术家走出来的多元路径,是中国艺术一个重要的方向。不能说它是主流,但肯定非常重要。


这个方向是现在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在不知不觉,或者有意识地努力和靠近的方向,无论结果怎样,一直有很多人持续在做。



知美术馆探讨”东方美学“而推出的“幻”陈福善回顾展,陈福善作品《无题》(印度行列)

知美术馆探讨”东方美学“而推出的魏立刚《万物》展览,魏立刚作品《蝶谷 1》



我们觉得这个方向无论从20世纪的部分,还是从新当代艺术的部分,都有大量的梳理和研究的工作需要深入。而我们在收藏馆藏作品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艺术家个案的深挖,还是包括艺术史在内的理论普及,都是市场化整理走得更快。


比如说市场中的拍卖机构,会迅速地整理出来一个 林寿宇,大概可能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虽然美术馆也同时在关注,但是就市场的反应显然快于整个学术系统。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机构,应该在”东方“这个方向上做一些真正基础的工作,这是建立未来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更准确一点讲,我们期望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大家基本上差不多在一个起跑线上一起讨论、研究、发酵这个方向的事,这是未来有可能建立平等话语权的正确方法。



阿尔法君:现在国际上,东方美学的研究是什么样的状况?


王从卉:在研究东方美学和亚洲艺术这个方向,西方主流国家机构都有比较系统的整理,但这个领域中的大部分机构,都是从历史传统展开的,比如青铜器、瓷器、古董、书画等。在纽约,每年都会有亚洲艺术周,但大部分还是基于古董类,书画类,是很成熟的市场和学术系统。但走到现当代的时候,大家起点其实相差的并不多,也没有太多所谓共识,基本各自探索整理。比如 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包括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们做当代水墨也无非就是小十年的事儿,而且还存在不少争议和不同见解。


也就是说“东方美学”的现代和当代性的探索离盖棺定论还早的很,甚至还没进入艺术史的清单中,没有案例整理和权威的言论。


当然也有差别,比如 巴黎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 ,他们半个世纪以前就做常玉、潘玉良这些旅法的华人艺术家,建立了自己的深耕方式。但大多数机构,在东方现当代,尤其是当代艺术上不能形成一个绝对话语权,所以这里面可以讨论的余地是很大的,是应该充分展开的。


东方的概念延伸到当代,可能延伸的很窄,比如大家熟知的 刘丹徐累、李津、郝量 等等新水墨就结束了,但这个领域应该打开一个广阔的多的,多维度的层面。我们不认为在这东方美学里面仅限于工笔、水墨这种纯外在形式,材质划分,它一定是在哲学层面和美学框架下的整个探索的方向。


每个机构做的个案也不太一样,他们选择的时候有自己的一个视角,比如亚洲艺术协会去年在香港刚刚做 潘玉良 ,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前年做 丁雄泉 ,芝加哥美术馆做 徐龙森 等等,都是在个案方面做,但是都有点单枪匹马,而且在整个西方的美术馆机构上面,亚洲艺术部也属于非主流,因为他不属于整个战后艺术大体系。


主流就是大拨人马在80%的宽跑道上,而研究亚非、中东等,比如英国的亚非学院,它属于文化不同区域的,属于小跑道上。


但是西方的小跑道对我们来讲是主跑的,目前主跑道上没有人来召集小跑道上的国际小伙伴。但我觉得所有这些小跑道上的信息如果放在一起的话,可能会互相之间给到一个很大的启发。



2018.4月 知美术馆“开”展中森万里子的作品《平底石》


 

研究东方美学的机构应该

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阿尔法君:对于魏立刚的个展,您邀请了赛努奇美术馆的策展人来参加研讨会,一起探讨东西方艺术,是不是打通各学术机构的一种尝试?


王从卉:魏立刚的艺术就是从汉字、从书法这个中国文化的脐带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创作可能性,当各美术馆和学术机构的人看到,大家就会形成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碰撞,包括赞许、批评、质疑、讨论、发酵,这就是一种合力。


理想的结果是大家对各自做的艺术家们产生更多的认知、共同的兴趣,共识,而后还可以有巡展、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这样就是信息打通,可以整合更多的学术的力量,包括研究,出版。而不是各自的预算,做各自的事儿。



陈福善展览现场


陈福善艺术研讨会现场


知美术馆魏立刚《万物》开幕现场



其实我们在做魏立刚展览之前就跟赛努奇美术馆有比较深入的接触,那会还没有做知美术馆。2016年他们做丁雄泉回顾展的时候,我们就很关注,因为丁雄泉也是我们系统收藏的艺术家。我们愿意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支持美术馆做展览的中文版画册的出版,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的经费,那时我就觉得大家也许有一种机制可以一起共同整合资源来做一些事情。 


在这个共同探索的路上,大家可以在某个灵活机制下共享资源,这不但能为知美术馆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一个精专的线索下走下去而打造一个重要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确实能为东方艺术、文化在国际上推进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


我们以东道主的身份,邀请大家来美术馆,正是想形成一个比较平等的沟通,我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健康、明朗、正能量



法国赛努奇美术馆中韩艺术收藏首席策展人Mael Bellec 在魏立刚学术论坛现场发言


魏立刚学术论坛现场


 知美术馆与美术馆2050合作的第二届年度研讨会:“定义机构:对未来美术馆的建议”上,美术馆2050创始人程天颐、谭骊开幕致辞

美术馆2050的工作坊现场



年轻艺术家对东方的关注

给了我们信心

 


阿尔法君:那么别的学术机构和艺术家对“东方美学”的美术馆研究方向和方法有什么看法呢?


王从卉:好像大家一说东方就会觉得你特别不当代,但其实你跟很多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深入聊了之后,给了我很多信心。


比如年轻新媒体导演 雎安奇 ,我跟他聊“开放的东方”这个概念,和举办峰会的设想之后,他觉得很有意思,居然还有人做这样的事情,说其实对东方这个事他特别感兴趣。他马上要做一个片子,策划方案连夜就写好了,叫《山中》。他会拍很多不同的山,西方的、国内的,各个地方的,来探讨东西方文化壁垒和碰撞。


我们一直谈东方,就是在探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互相看懂的可能性,或者叫互相交融的可能性。雎安奇这个片子非常有意思,也与我们的理念契合,知美术馆会以出品人的身份制片,影片《山中》在美术馆峰会同期作为特别项目首映。


还有 屠洪涛 、宋琨 等等这些70后的中坚力量 都在特别深入的思考并在创作中实践。



 屠宏涛作品《七贤》,布面油画,210x640cm,2013-2017年,知美术馆创始人私人收藏




 

美术馆馆长峰会是为了打开壁垒

 


阿尔法君:您邀请了好几家重要美术馆机构的馆长来参与“国际亚洲美术馆馆长峰会”,探索东方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更多可能性和未来协同的机制。这是您打通机构壁垒的又一次努力吗?


王从卉:为了让关注东方美学的机构形成一个合力,我们建立了这个论坛,5月23日会在美术馆举行,也会邀请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艺术家们来参与,进行提问式的探讨。因为他们每人确实都是携带问题的,问题就在他的创作当中,甚至他的生活当中,所以这些问题其实是最实际的。


也许这些专家并不能直接给到一个答案,但是他们一定会从丰厚的学术层面给到很多来源,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毕竟在这,也许一个详尽的历史的背景,或知识的阐释,可能就会令年轻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所以我们这次的论坛嘉宾会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名单,有欧洲、有美国、有香港、有内地的顶级学者和馆长们,可以想象,会是一场营养丰厚的思想盛宴。 



“国际亚洲美术馆馆长峰会”嘉宾包括: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许杰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 汪涛 ,巴黎赛努奇博物馆馆长  Eric Lefebre,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执行总监 孟淑娟 



阿尔法君:这样的高峰论坛,您觉得什么样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


王从卉:我们以后的每一届都会就某个具体的主题,以更细致,更深入的方式,把问题聊得比较透。


有些问题老在脑子里转,比如极简到底是东方还是西方?还是东西方相互的作用。西方人一说东方智慧就是ZEN吗?只是禅宗吗?后来韩国的单色画,很冷淡的那个部分来自东方吗?只有枯寂的萧瑟才是东方?那些富丽堂皇、妍媚雅丽的、奇绝怪丑的......源头是不是也在东方,所以把美学如何放到历史的语境下,地缘的边界下,政治的处境下各方面来看,其实有很长的线索,不是能一概而论的,是复杂而深远的,能够拆解很多主题。这正是这个方向课题的魅力。


我们想只是先打个基础,建立一个平台,能够把这些问题一个个抛出来讨论,应该会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然后再形成出版等等。


开放性是我们美术馆特别重视的一点,我觉得中国艺术整个系统有一个挺大的问题,就是太封闭。艺术圈已经够窄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打破壁垒都特别难,更别说跨到外面的领域。所以学术结合美术馆的公共展览可能是唯一有可能形成跨界讨论的。


 

以点带面,五年打造独有的美术馆性格

 


阿尔法君:您去年做的陈福善个展,今年的开年展是魏立刚个展,您觉得个案能代表东方美学这个整体的精神吗?


王从卉:我们已经做了几个艺术家的个展,之所以做个案因为我觉得在现在美术馆的展览当中,深入的个案研究还是缺失的比较多。大型群展的形式如果没有很好的学术系统很难形成特别有说服力的,或者特别有启发性的展览。


个案容易,也难,它容易因为你就只看他一个人,你关注他的线索,能做得深入一点,难就像你讲的它是点状的,你如何通过几个点状形成线,就需要时间。

 

比如我们选择陈福善,魏立刚,计划中的丁雄泉或者未来别的人,这样的个案线索下的话,其实还是需要总结你的点和点之间的一个共性的线索。


我心中有一个小目标,知美术馆五年左右的一个时间,如果有这个可能的话,希望能够形成一种跨界式的展览模式,就是以美学作为框架,纳入古今,跨时间、跨艺术形式、跨艺术史版块划分,来进行打通式的展览。框架不应该是在纵向,它应该具有多维度,和我们的理念一致,探索东方美学的历史精彩,更关心东方美学的未来广度。


美学的框架下的这种跨界和融合很有价值,但是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也许五年还真挺有挑战的。 



知美术馆陈福善展览现场


 

我们的收藏都是出于本心

 


阿尔法君:那么在馆藏方面,知美术馆也是建立“东方美学”相关的收藏吗?


王从卉:对,这是我们的主线索,而且是先有的收藏,美术馆在后。我们为什么做陈福善的展览,就是很喜欢陈福善。我们以后会更开放一点,就是我不收藏的东西,也能有动力,以一个中立的心态去做展览。但目前来讲我们首先会选择喜欢的,感兴趣的去做。举个例子,林寿宇,很重要,可是你没感觉,所以目前也没做。 


尤其私人美术馆,在初期基本不会跳出个人趣味。选择你觉得好的艺术家,做起来就有激情。所以我们的收藏还是会从自己先发喜欢,二又好奇,三才会往下去深入了解,我觉得这样是比较自然也比较人性的状态。



阿尔法君:美术馆对西方美术作品有涉及吗?有什么线索?


王从卉:我们都有涉及:巴黎画派、德国表现主义、新德表的部分也在进行当中,也是边收边谈线索,就是先从某件作品本身出发,然后你喜欢研究他,你要再收两三件,你还喜欢这些人,就说明你开始逐渐有线索。 


我们在西方的部分会定位于和中国进行对话的层面上来展开,比如收藤田嗣治、常玉,我们自然也会对和他们一起共谱巴黎往事的莫迪里阿尼感兴趣;我们收赵无极、丁雄泉,我们就有理由去收杜布菲、Sam Francis;新德表的部分,显然跟中国当代的对话和互相影响十分显著,完全可以放在一个展览中呈现的。


但是西方的比例会少很多,我们不会随着西方大画廊强势进军亚洲市场,就跟着买西方,因为我们本来就走的那条东方的路,本来就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钱去耕耘这一块,就没有多余的资源去搞西方。

 

而且现在收藏西方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稍微成熟一点的好东西都已经在美术馆或重要私人收藏,而还没有定论的西方新艺术家,我认为风险也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我们没有共鸣,一些西方潮流式的艺术家,只是IP的话,也有可能瞬间即逝。



阿尔法君: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很久没有共识了,不像之前F4的时候,大家很清楚应该收藏什么,现在好像都是散的,您觉得以后能不能像西方那样形成共识呢?


王从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共识,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对自由、博弈同时有很多可能性的状态。特别好!留出了时间来做基础工作。


就像中国当代艺术前30年一样,前20年当然没市场,但是在市场袭来之前该做的事也做了,出版、展览、学术、收藏铺垫都有,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也参加了,那市场起来的时候肯定就起这一批有基础工作准备的艺术家。


但是咱们现在是该干的活都没干呢,展览也没做,出版也没整理好,学术也没整理好,就只有拍卖行准备好了,每次都是靠他们写学术,整理艺术史,这是现状。


还想举林寿宇,就是特别典型的例子,他现在市场起的这么快,我也不认为价值有多么虚高,但是它不可能一直这样持续,是因为他的整理工作也没有到那个程度,包括美术馆的展览,还要一步一个脚印。作品全集的整理,家族基金会的管理运作等都没有充分准备好。当然这个进程可以加速,西方用了50多年,我们快点用20年,但也得有吧,没有一夜成名,一步登天


比如说陈福善,因为我们做,是我们的见解,也是态度。也许大家觉得我们是个小馆,影响力有限,但是一点点积累就会有人关注。今年陈福善回顾展在上海psa做了后,影响力就大很多。后面也还会有国际机构接力做,那就形成了一种传播力,夯实研究和推广进度。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从现实到梦幻:陈福善的艺术”展览现场,2019年4月


 

做美术馆就是累的值得

 


阿尔法君:做知美术馆的两年有什么深切的感受?


王从卉:挺累的(笑),但乐趣和成就感还是大于收藏作品本身。因为你收藏还是偏于私密的事儿,买的好,买的便宜,基本上是小圈子里自己高兴。但是美术馆,第一,它毕竟是我们这个行业从业的一个比较终极的目标,做一个公共价值。还有艺术最终的一个价值,就是整理出一系列收藏,你认为你很满意,你很享受,很喜欢,你希望跟大家分享,我觉得这个是一种天然的人性。当确实得到共鸣的时候,满足感还是很强的,所以我觉得做知美术馆的感觉就是累得值得



阿尔法君:因为知美术馆地处成都的郊区,相对偏远,您觉的这是个限制和壁垒吗?


王从卉:从人流来讲肯定不可能多大,基本只有周末流量。平时也会有人,但很少。但这个美术馆确实适合人少,人少了体验就特别好,人多就会有很多影响。所以跟大馆的那种大流量的比,我们其实不适合做流量展。



知美术馆由国际建筑⼤师 隈研吾 设计,运⽤流⽔、⽡⽚等元素,使建筑与⾃然有机相融,具有⽣⽣不息、道法⾃然的东⽅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本平⾯设计⼤师 原研哉 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波纹样。



阿尔法君:来看展览的观众,可开发性强吗?


王从卉:成都的特点是还是知道什么是好的,这点我觉得挺重要的,有人问我们,需要考虑受众来准备展览吗?我说不用。我们不是说市场需求什么,我们offer什么,而是我们想做什么,我们做到一定品质,我觉得就一定能够吸引到能看懂你的人



阿尔法君:您对成都的艺术生态和未来怎么看?


王从卉:我还是很乐观的,我觉得成都很不错的,因为现在整个经济水平,开放度还有国际化的水平等等都不错,他的眼界还是有的。 


但前提是 黄予黄在 他们艺术成都得做下去,因为这种嘉年华式的艺术周是一个国际惯例。 隔一段时间有一个爆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平行展、美术馆也都开了起来,各种都显示它的爆发的力量聚集在了一起。


对于本地的藏家,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比较封闭,它有一个小圈子把他们挡住了。现在外来的东西进来之后,就打开了,我至少能比价,别家的什么样什么价格都能知道。


成都人还有一个特点,挺喜欢在家门口买的,不太愿意出去,除了年轻的还好一点。



第二届艺术成都ArtChengdu


 


反哺机制与母公司形成良性循环

 


阿尔法君:现在跟花样年那边的关系是怎样的?知美术馆的全部财政支持是来源于他们吗?


王从卉:这一点我们是比较幸运的,美术馆背靠一个上市公司,至少短期内,5到10年内,美术馆能有一个稳定的资金,可以在一个方向上一直做下去,做比较长期计划,我觉得这一点太重要了。


而对于公司来讲,从集团内部来评估这么一个美术馆形成的价值链条,我们是重要的。从今年开始,我和我们运营总监还要负责集团的品牌,专门成立了品牌中心,期待这个品牌的一个潜在的提升。具体怎么做也没那么明确,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去琢磨。


我们美术馆作为一个视觉创意的审美核心,它是一个高浓度的机构,可以发散到集团内部,形成花样年本身的一个审美力或者艺术感,或者深化到产品领域里面去,现在其实就是在做这样的一个事情,那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的话,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有机、有养分的反哺机制,最后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不但助力美术馆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独立专业品牌,也助力母公司由艺术带来的品牌增值和永续繁荣。




知美术馆简介


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来自知美术馆,感谢王从卉女士对本文的帮助。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精彩内容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专题 | 陨落寒星,阿希尔·戈尔基遗作在威尼斯展出

>2019威尼斯双年展专题 | 人们变得疯狂的愚蠢!图伊曼斯Tuymans在威尼斯发人深省

>“时尚界奥斯卡”Met Gala,灭霸们又来兴风作浪

>艺术成都,带得走的也会是你

>她是中国第一代拍卖师,经历了当代艺术的起落,如今把画廊开在麦田旁

>林依轮:不会做辣酱的歌手不是好摄影师

>2019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大回顾

>ArtAlpha观察 | 如何看待KAWS的作品拍卖破亿

>ArtAlpha观察| 芒格说看好中国,中国艺术品市场却被这份报告“看空”?

>合并成为航空母舰是国内画廊走出困境的方式?

>他做了中国最值得期待的私人影像中心,带来阿布拉莫维奇中国首次个展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和艺术家名单出炉!

>3.32亿元,大卫.霍克尼笔下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策展人

>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如何来判断艺术作品是否侵权

>那个被判入狱的美女艺术商到底是谁?

>假如故宫文创IPO,合理的估值是多少?

>如何在艺术行业做一家互联网公司

>最强个税改革来袭,艺术圈会受什么影响

>陈可:和自己对话才是正经事

>他在曼谷,北京和香港把画廊开成了“美术馆”

>16位艺术人的2018和2019

>她住庙里五年,不结婚,在直升飞机上画画

>从“整座豪宅抵不上一张小画”到“区块链”,他有一座中国的古根海姆

>我为什么关了北京的画廊

>北京艺术人VS上海艺术人

>“派对之王”赵半狄:好画比好收藏家少

>他建造了一个灵魂可以安放的地方 | 专访阿那亚创始人马寅

>大IP时代,这个老板这么玩

>这个艺术家的老公为自家打造了五个院子,坐看春夏秋冬

> 如何收藏和购买艺术品之收藏家速成记

十年前的那一场金融危机,到底给艺术行业带来了什么

> 他在500年后,让文艺复兴的经典雕像面目全非地回到佛罗伦萨

画家的视角 | 我是如何去看一幅画

他的画一箭穿心,被用作莫言小说的封面,冯小刚电影的片头 | 专访魏东与他的粉丝




投稿、合作以及业务咨询请发送邮件至:artalpha@163.com,也可添加微信 lilyli20180326 或 Lily_Lee1021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